锂镁二元合金常用作固体电池的负极材料,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,且在循环过程中不会形成枝晶。制造过程中锂金属的热处理,改善了锂金属电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接触,从而实现了性能提高的全固态电池。近日,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Karim Zaghib等研究者,为了解合金钝化层的性能,借助原位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在高温(高达325℃)下的演化进行了首次直接观察(the first direct observation)。相关论文以题为“On high-temperature evolution of passivation layer in Li–10 wt % Mg alloy via in situ SEM-EBSD”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。
论文链接:
https://advances.sciencemag.org/content/6/50/eabd5708
锂金属是锂金属电池最具吸引力的正极(负极)材料之一,因为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(3860 mAhg−1)和最低的负电化学电位(相对于标准氢电极−3.040 V)。然而,一些与锂金属负极相关的挑战,阻碍了其商业应用,包括锂枝晶的形成和潜在的安全隐患。锂枝晶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短路,从而导致热失控。为了开发替代负极材料,来克服下一代锂金属电池的这个潜在问题,目前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。例如,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提高的锂合金负极材料,是极有希望取代纯锂金属负极材料。
然而,目前的文献调查显示,缺乏关于锂合金物理冶金方面的详细信息,包括晶粒形貌、晶体取向分布和高温下的表面化学。这是因为锂金属及其合金在高温下的操作极具挑战性,因为它们在含有O2、N2、CO2、水和空气的环境中具有极端的反应活性,即使在微量的环境中也是如此。除非在氩气等稀有气体下工作,否则在制造工艺(如铝箔片的挤压和层压)后,不可能立即形成新的锂表面钝化层。此外,由于样品表面会自发形成各种Li氧化物(Li2O、Li2O2、Li2CO3、LiOH),使得样品的制备和处理十分繁琐。因此,锂基材料被认为是,在高温下进行原位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研究的最具挑战性的系统之一。
在此,研究者借助原位电子显微术,首次在原位加热过程观察了富锂Li-Mg合金熔点以上钝化层的形貌和化学变化。研究发现,表面钝化层的形貌在合金熔点以上并没有变化,而表面以下的大部分材料在预期熔点熔化,这是由原位电子背散射衍射证实的。成像结果显示,表面钝化层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保持固体状态,而表面下的材料在表面晶粒边界处熔化并凝固。EDS结果表明,凝固的合金是最新的,且其中O-、C-和其他污染物已被耗尽,其余的钝化层中含有杂质。EBSD晶体取向图显示了熔融后表面新晶粒的形成,这些晶粒有了新的晶体取向。根据上述观察,在合金熔点以上经过热处理的Li-Mg合金表面残留的钝化层,除了晶界区凝固的纯Li-Mg材料外,还包括后来的原始钝化层。因此,锂基材料的原位热处理,是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方法。
综上所述,在原位热处理和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直接观察,可以为了解钝化层的结构性能、及其与具有择优晶体取向新型锂合金的取向关系提供有用技术。(文:水生)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材料科学与工程”。